云南迪庆:记者支教后改行卖松茸 不为赚钱只是牵挂那的孩子2018-05-23
1/33

显示
  • 今年39岁的郑昆是重庆人,几年前,他放下待遇还算优厚的记者身份,到云南香格里拉支教,没想这一去,自己会从此离开家乡,远离城市。从媒体记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到支教老师、再到松茸贩子,黑导游……他的人生也因环境的改变转换着不同的角色。
这几年每到松茸季,郑昆都会去收购第一线,而选择的地方,只有纳格拉的松茸采摘点。
图为2017年7月13日,云南迪庆,长期昼伏夜出,郑昆抽烟很厉害。崔力/视觉中国
  • 十年前,郑昆在重庆的媒体行业工作,当过记者,还拿过中国新闻奖。后来他离开重庆,到香格里拉周边的一个小村庄——纳格拉村支教,那时的他还没有想到支教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在不知不觉间,纳格拉村已经同他的人生紧紧相连。如今,他在常被人们描绘为“诗和远方”的香格里拉做着松茸生意,而曾经支教的纳格拉村始终是他生意上和心头上一块重要的地方。
图为2017年7月13日,云南迪庆,当游客睡去,虽然路边店还亮着,但夜里的香格里拉和大城市比起来,非常安静祥和。
  • 图为纳格拉,在藏语中意思是“土壤贫瘠之地”。小村子远在香格里拉城区100多公里之外、海拔3800米的山上。2008年郑昆去支教的时候,这里还停留在半原始阶段,进城得徒步翻越两座大山,村子里只有每天晚上6点到12点供电。“一到深夜窗外的风就刮得呼呼的,睡不着就点起蜡烛看书,发呆,那时真是怀念重庆的花天酒地”,郑昆回忆说。2017年7月13日,云南迪庆,凌晨1点过,郑昆在松茸交易市场给出货的松茸分级。
  • 伴随着对都市生活的阵发性怀念,在这块“土壤贫瘠之地”,郑昆却一直待了三年。在全香格里拉合并办学之后,纳格拉村小,自然也不存在了,改成幼儿园。“我当时接手的是三年级,一共就只有11个学生。”在郑昆看来,这三年,他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学生有病,他就和城里的朋友们凑点钱,送去昆明治病。有学生眼睛不好,他就自掏腰包配副眼镜。
图为2017年7月14日,云南迪庆,凌晨3点过,郑坤守着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打包,准备发货。
  • 即使三年后,郑昆离开了村子,也一直关注着这些学生的情况,谁家有困难,就想办法去救急。然而正是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却让这个村里唯一的汉族人——“郑老师”,得到了全村老小的尊重,也让这个“本来只是打算过来玩一趟的”记者就此留了下来。
图为2017年7月14日,云南迪庆,郑昆有时会客串驾驶员和导游的角色,带着朋友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在香格里拉或者周边游玩。
  • 如今一晃十年过去,当年他带的那一级学生,今年都到了考大学的时候。“遗憾得很,最后只有3个孩子参加了高考。”他摇摇头说,“而且成绩都不太好,孩子们报志愿的时候,还叫我过去参考。他们也只能报一些偏远地方的学校,只有这样,被录取的机会才大一点。”
图为2017年8月16日,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县城一个网吧,郑昆帮着几名学生填报志愿。10年过去,郑老师仍是学生们最信任的人。
  • 这几年,每到松茸季,郑昆都会去收购第一线。但他选择的地方,都是去纳格拉的松茸采摘点。
去之前,他会到菜市场去买很多菜,带去要去借宿的那一家。如果正好有从城里回村的人,他也很乐意一路捎带回去。
图为2017年8月17日,云南迪庆,凌晨,已经进入松林准备找松茸的藏族姑娘格茸吹追,郑昆的学生之一。
  • 村里的人见到他,依然会很尊敬地叫一声“郑老师”。昔日的学生见到他,总会很热情地央他去家里,喝一壶酥油茶,或者最新鲜的牦牛奶。
在这个叫“小雪山”的采摘点,郑昆常常会站在寒风凛冽的烧香台前,远眺曾经待过的小村子,那所他待过的村小。在全香格里拉合并办学之后,纳格拉村小,自然也不存在了,“那里,已经改成幼儿园了。”
图为2017年8月17日,云南迪庆,凌晨,已经进入松林准备找松茸的藏族姑娘格茸吹追,郑昆的学生之一。
  • 一个松茸季的收入,对于村里的家庭来说,至少要占全年收入的一大半。在村里待的几年,郑昆深知松茸对于一户普通村民特别是外出读书孩子的重要性。“我要是不做松茸生意,可能也会有其他门路生活,但是他们不行。如果没有松茸,我真不知道他们会过得怎么样。”
图为2017年8月17日,云南迪庆,凌晨,格茸吹追、卓玛拉初、吾杰拉初三名参加高考的小姑娘在烧香台祈福。
  • 如今,做了五六年的松茸贩子,郑昆的松茸生意也小有了名气,销售渠道也从重庆拓展到全国各地。而他每一件松茸卖出后,都会将利润剥离一部分出来,用着对村里孩子和困难人群的帮助。“不敢说叫基金,那些都是大佬们玩的,我这个最多算个余额吧。”
图为2017年8月17日,云南迪庆,早上5点过,聚集在小雪山的村民开始出发前往各自的松茸采摘点。
  • 这些年,他还是会时常回一下重庆,看看父母,享受一下和朋友们推杯换盏的时光。“业务在那里嘛,毕竟那是我的老巢。”他笑着说,“朋友们知道我靠这个谋生,所以来照顾的很多。但是,在小城市呆惯了,在大地方多呆会心里就会很慌乱。”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或许,在郑昆的心里,香格里拉,早就不仅仅只是一个驿站。
图为2017年8月17日,云南迪庆,郑昆和合作伙伴在村里收购村民们的松茸和一些杂菌。他们每一次进来,都会去邮局或者快递点,将村里的信函带到村民手中,这当中包括高考和中考的孩子们的录取通知书。
返回图片频道>>

我要说两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