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会呼吸的大型“海绵型”公园 积水就地消纳循环利用2018-08-09
1/33

显示
  • 2018年8月7日,成都,桂溪生态公园作为成都天府绿道中锦城绿道里的一个点位,是一个会“呼吸”的大型海绵型公园——雨水落在公园里,大部分可就地消纳,经过净化、蓄存,这些雨水还能被再次利用,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成都商报 张直/视觉中国
  • 透水的道路地砖下面是由三层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厚达几十厘米的海绵结构。顾名思义,当水遇到海绵,就能迅速被吸收,雨水遇到这样的海绵结构,也能被迅速消纳。“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高新区规建局工作人员介绍,公园海绵道路比普通人行道增加了20%-30%的储水能力。园内85.3%为绿地,雨水通过绿地自然渗透,另14.7%的硬质铺装部分中有70%为透水材料,园区总透水率达95.6%。
  • 除了步道,桂溪生态公园的屋顶、路面、停车场等都集中体现了透水的功能。而被消纳的雨水将进入循环利用系统,在桂溪公园的地下,有占地860平方米的雨水收集池,雨水最终可通过喷灌和浇灌的方式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
  •  天府绿道:一个大型城市海绵体 
据市建委副主任屈军介绍,成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结合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城市海绵体建设。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将串联和带动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形成一个覆盖城区、全域分布的城市海绵体。
  • 他表示,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基于成都特有的地理和水文条件,目前有16种具体措施,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立体绿化、蓄水池、植草沟等。
  • 这些措施,在很多绿道中已经成为了实体设施。在娇子立交旁的熊猫绿道,可以看到一个呈碗状的水塘,中间铺着细沙,四周栽种着芦苇等水生植物。通过沙砾层、水生植物层层过滤,表面径流减少。水慢慢装满“碗”,就会渗出来,进入中水管网,进而回收利用。这就是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一项具体措施,雨水花园。
此外,还有已陆续建成开放的二仙桥公园、圣灯公园、杉板桥公园……日益渐长的天府绿道,除了丰盈的绿意,也正给市民带来闲适与安心,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弹性”。
返回图片频道>>

我要说两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