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瑶山猴鼓舞的“最后”守望人2019-03-17
1/33

显示
  • 2019年1月16日-17日,贵州黔南。何吉坐是贵州大瑶山里跳猴鼓舞最具代表性的瑶族民间艺人,今年已经78岁。在过去的68年时间里,他从未停止过演绎和传承猴鼓舞技艺的脚步。瑶族猴鼓舞的最后守望人何吉坐,用他的一生来演绎猴鼓舞,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猴鼓舞。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已经有了多种方式能让瑶族的猴鼓舞不断得以传承。宁坚/视觉中国 编辑/陈进
  • 近年来,当地政府将懂蒙村改建为生态博物村,修建了猴鼓舞民族艺术演艺馆,编印了猴鼓舞的艺术教材,收集了有关猴鼓舞的文、图、音像资料,还举办了“瑶族文化国际交流大会”。目前,涉及猴鼓舞的硬件已经全部由政府投入。
  • 除了何永国外,谢友明(图中舞者)也是何吉坐喜爱的弟子之一,谢友明的猴鼓舞技艺进步很快,他们相继参与了央视《民歌•中国》栏目的录制;参与了黔南州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文艺演出,为瑶族猴鼓舞的宣传、推广和传承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 何吉坐说,传承猴鼓舞的技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弟子的天赋和努力程度都是关键,绝非一朝一日可成。跟班弟子选出后,他会在春节的初一至初五这五天来传授要点。目前,瑶山的一个景区邀请他去给景区表演队的孩子们授课。这对他来说,也是传承的另外一种方式。
  • 近年来,何吉坐受邀多次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种公益性展演,参与了瑶族猴鼓舞艺术教材的编撰指导,主持了瑶族猴鼓舞传承人的海选仪式,还不时出入瑶山的各个中、小学校,给学生们指导传授猴鼓舞技艺。
  • 罗米花很喜欢看何吉坐跳猴鼓舞,知道何吉坐收徒的心愿很强烈,但她也无能为力,只能给予何吉坐一些安慰。何吉坐每个月会抽空去看望罗米花一两次,顺便帮她砍些柴做点力所能及的体力活。
  • 何吉坐有4个女儿,目前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他的老伴在2002年去世,此后一直独居。在一次赶集的时候,他认识了同乡拉片村的罗米花,丈夫去世后的罗米花也是一个人生活,两人本想在一起生活有个照应,因为担心各自儿女反对而没有牵手。
  • 何吉坐常常乐于助人,每逢瑶家有个大事小事的,他有求必应也会上门帮助,不管是选择良辰吉日还是主持各种仪式。
  • 在瑶山地区,每一面木鼓都是白裤瑶家族的象征,所以制作木鼓是很有讲究的,鼓身大多是用整段樟木掏空,鼓面不可使用病死的牛的牛皮,由5人合力将樟木抬到寨外蒙制,最后用木楔固定,整个木鼓不用一钉一铆,蒙制好后还要给鼓起名,这些仪式都是由何吉坐来主持,所以他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在处理一些大事之前,许多村民会去登门请教他。
  • 何吉坐曾经有一个得意弟子何永国,也是同村人,从小跟着何吉坐学习猴鼓舞近20年。五年前,何永国突然患病而去,何吉坐极为伤感:“我已年逾古稀,如果不能及时把猴鼓舞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这一辈子的技艺恐怕就要断根……”
  • 何吉坐一边击鼓,一边扣胸屈膝、上跃下蹲、来回跳动,伴以模仿猴子取食、攀爬的各种姿态神情,动作张扬,节奏激越,尽管年近8旬,但他的动作时柔时刚、时轻时重、节奏分明、惟妙惟肖。目前,何吉坐已经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猴鼓舞可由单人或双人或群舞表现,不论哪种形式,何吉坐都是以木鼓手主角方式出场,所有人都以他敲击木鼓发出的鼓点为节奏,每两名乐手立于一面铜鼓两侧,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饭甑一般的“共鸣箱”,在铜鼓背后一送一退,使铜鼓发出深沉、厚重和悦耳的声音,虽然全场没有一句歌声,但全舞气氛浓烈,极具独特的民族特色。
  • 谈起猴鼓舞的来历,何吉坐说,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在从南向北迁徙的过程中来到瑶山深处,不料遇到了危难,关键时刻,一群山猴出现解危救难并一路护送族人,使得族人转危为安。为了感恩这群神猴,他们模仿着祖先跋山涉水的情景及猴子们攀爬取食的神态,历经数百年编创传承形成了现在的猴鼓舞。
  • 懂蒙村是一个纯瑶族村寨,四面环山,道路崎岖十分偏僻,这里世代居住着瑶族的一个分支--白裤瑶,白裤瑶因当地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目前,全世界的瑶族有四大支系,而荔波的瑶族就有三个支系,分别是白裤瑶、青瑶和长衫瑶,荔波县是贵州省瑶族世居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
  • 何吉坐的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乡懂蒙村,10岁就跟随长辈学跳猴鼓舞,一直在当地的各个瑶寨里跳猴鼓舞表演。2007年,当时已经66岁的他被村民推荐代表瑶山乡,参加黔南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奖励。半年后,他在全省“多彩贵州”民族舞蹈大赛中,荣获了第一名,从此有了瑶山“猴鼓舞王”的美誉。
  • 何吉坐是贵州大瑶山里跳猴鼓舞最具代表性的瑶族民间艺人,今年已经78岁。在过去的68年时间里,他从未停止过演绎和传承猴鼓舞技艺的脚步。
返回图片频道>>

我要说两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