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香港街市的变迁2019-06-24
1/33

显示
  • 2019年6月21日消息,香港。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头扎进菜市场里,去体味柴米油盐酱醋茶带来的生活。香港“老饕”蔡澜总是爱在随笔散文中提及自己常逛的九龙城街市,探秘街市里隐藏的美味食材。图为春秧街一间鱼档。财新记者 梁莹菲/视觉中国 编辑/陈进
  • 街市,是香港特有的符号,字面意思是位于街道上的市集,这也是街市最初的形态。在过去百余年的变迁中,香港政府为了管理商贩,开始陆续将一些街边的小贩转移到室内建筑物,并发放牌照,但仍沿用“街市”这一名称。图为档口工人光着膀子搬运货物。
  • 香港目前有约200个街市及熟食市场,其中97个由香港政府下设的食物环境卫生署(下称食环署)管理,53个由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00823.HK)管理,剩余约50个则由一些私人地产开发商和香港房屋委员会(下称房委会)管理。图为一位商店老板在和顾客聊天。
  • 城市在演变,但街市这样的社区文化却被时间封印,数十年来未有改变。但近些年面对大型超市等竞争,政府和商业机构主动引入专业化管理,部分街市正悄然发生变化。图为旺角花园街露天市集。
  • 香港街市的“始祖”中环街市,仍存在于中环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但自2003年起闲置荒废,正进行重建工程,时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鸽子栖息在屋檐上,这里不远处便是香港第五高的摩天大楼中环中心。图为旺角花园街露天市集。
  • 历史演变造就了香港街市的多重经营管理格局,以及两种主要的表现形态。20世纪中叶,流动在街头的小贩一部分被安置在街市大厦,另一部分则获发固定摊位的小贩牌照,街边两侧常见的绿皮铁屋就是此类。图为一位外籍佣工在购物。
  • 香港街市也留有不少时光的印记,譬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里很难买到活鸡。这源于香港经受1997年禽流感和2003年非典事件仍留存人心的恐慌情绪。图为屯门蝴蝶街市原来是屯门区蝴蝶邨的商场。
  • 政府规定这类活家禽的零售牌照只可以转让给持牌人的直系家庭成员,即父母、配偶或者子女,如果持牌档主的家人无意接受这个牌照,就只能面临被政府收回的结局,香港人每日能吃到的活家禽数量会越来越少。
  • 街边档口顶篷时不时有水珠滴落,鱼档和猪肉档的腥气到处弥漫扩散,污水积聚在坑洼的街面上。菜档老板将蔬菜摆在狭窄的行人通道上,留下空间只可以供两三个人行走。街道中间叮叮作响的电车,时常因等待人群避开而行驶得更加缓慢。图为人们在抢购收市前的特价菜。
  • 不过,面临这一问题时,不同的经营者也有不同的想法,在乐富经营水果生意的李芍憧就表示,会尽力留住爸爸的水果生意,她提到,过去数十年经营起来的街坊感情,并非说舍弃便可以舍弃的。图为各家店铺都采取大降价的方式将剩余货物清空。
  • 至于来自商超的竞争,梁先生说,切猪肉始终讲究工艺和手法,如何切出肥瘦均匀、或是客人需要的肉,这一点无论是机器还是商超的经营者都做不来。图为一辆叮叮车(有轨电车)驶过香港北角春秧街街市。
返回图片频道>>

我要说两句

1/9